焦点日报:文物 | 保护古迹遗址,山东从变革中寻新机遇
近期,山东省在孔子故里曲阜市举办山东省首次国际古迹遗址日主场城市活动,旨在进一步宣传展示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提高普通民众、社会各界的意识,营造全社会重视文物保护、推动文物活起来的良好氛围。
“文物保护日益成为省委省政府持续关注的重点工作,日益成为文旅工作对标提质的重大任务,日益成为普通百姓常挂嘴边的热门话题。”曲阜活动现场,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王廷琦用“三个日益成为”,再次阐述古迹遗址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资料图)
王廷琦同时介绍,山东省古迹遗址保护战线将以当下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趋势为契机,推进黄河、大运河、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和考古遗址公园,推动更多古迹遗址纳入旅游线路。
融入旅游线路,是保护古迹遗址的题中之意,也是新时代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方式、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路径。
今年年初以来,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成为网络热词与社会热点现象。仅在山东,就涌现出济南市大明湖超然楼、淄博烧烤、潍坊风筝等一批“流量”与“留量”兼具的消费热门IP。旅游目的地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前提,就是可观的人流量。没有人气,没有老中青各类群体的积极参与和体验,再好的文化旅游项目,也难以持续运行。
另一个值得梳理分析的地方在于,包括济南市大明湖超然楼、淄博烧烤、潍坊风筝在内的消费热门IP,线上线下流量的背后,是深厚的文化根基在背书。历史传承、文化内涵,是景区景点营销推广的侧重点,也能够为古迹遗址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从资源调查到考古发掘、文物修复,再到后期的遗产研究、成果展示,多年来山东的古迹遗址保护取得显著成绩,夯实了文化传承的基石。但是古迹遗址融入旅游线路的步伐,迈得仍然不够大。有些地方只满足于被动的展出,没有创造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条件,让游客主动沉浸。有的古迹遗址前期做了大量扎实的保护工作,但是开放程度有限,讲故事的手段没有很好地与新兴媒介技术结合。
总结起来说,当下部分地区谈到古迹遗址保护,对概念的理念稍显片面,视野有些狭隘。除了用技术手段保护古迹遗址的本体,通过举办公众参与的宣传推广展示活动,提高大家的保护意识,也非常关键。本体要保护好,外界的环境更要营造好。就像种一棵树苗,不能只关注树苗是否笔直、枝叶是否繁盛,还要关注土壤、水源、气候。
山东已经开始在变革中,寻找保护古迹遗址的新机遇。
比如位于聊城古城区正中心的光岳楼,建成于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因“报时报警瞭敌望远”的军事功用而建。1988年,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经历20多次维修,两次大修,依旧保留了原貌,主体结构仍为原始构造。近年来,光岳楼通过研学游、杂技表演、创意赏月等方式对文物进行活化利用,极大丰富了市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淄博市高青县的陈庄一唐口考古遗址公园,以太公文化、早齐文化为主导,以大河文化、农耕文化、尚书文化、田横文化为辅,以遗址核心保护区及建控地带为载体,进行定点布局。突出“一个核心”,即西周遗址博物馆;围绕“三条展线”,即小清河大堤“景观大道”、大堤南侧“休闲观光带”、小清河北侧“参观体验带”;打造“五大片区”,即齐文化展示区、研学体验展示区、露营夜宿区、滨河观光区、精品民宿区,为古迹遗址科学保护、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典型案例。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