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唯一!这所211,到底有多牛?

2023-04-19 08:05:48 来源:硕士博士俱乐部


(资料图)

来源| 软科

在中国大学中,有这样一个特别的存在:

她不以“师”为名,但成于师范,“杏坛育人”精神流淌于历史文脉中。一批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国家教学级名师执教于此,潜心育人,每年有超过 2000 名公费师范生从这里出发,接棒教育事业,擦亮师范底色。

她不以“农”为名,但为农担当,“劝课农桑”底蕴厚植于脚下土壤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甜瓜大王”吴明珠院士、“蚕桑学泰斗”向仲怀院士在这里种下梦想的种子,躬身中国大地,播撒农学薪火。

她以“西南”为名,以“大学”立身,秉承着“兴教兴农”的使命与基因,她一手执鞭,杏坛育人,她一手执犁,劝课农桑,这所全国唯一由农科与师范合校而来的“双一流”大学——西南大学(简称“西大”),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荣耀。

图源:西南大学官微

下得去农田,养得好蚕

20世纪50年代,西南大学的前身西南农学院迎来了一批毕业生,在此之中,三个人的身影格外醒目:一个走向湖南的稻田,研究吃饭,另一个走向新疆的瓜田,研究吃瓜,还有一个走向川北的蚕房,研究养蚕。他们带着憧憬走出校门,把青春挥洒在祖国大地上。 多年以后 , 一个种稻得稻,让中国人“端牢饭碗”,另一个种瓜得瓜,让中国实现“吃瓜自由”,还有一个栽桑养蚕,让中国蚕桑研究实现了由“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他们的名字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熠熠生辉。 他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解决十几亿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袁隆平院士在西南大学办学11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 图源:西南大学官微 她是“甜瓜女王”吴明珠院士,几十年奋战在戈壁滩上,为西甜瓜事业倾注一生,先后选育出30多个瓜类品种,挽救了大批濒临绝迹的资源,让哈密瓜南移东进,填补了国内外哈密瓜无土栽培的空白,并将一整套育种创新体系推向了世界,把甜蜜撒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吴明珠院士 图源:人民日报官微 他是“蚕桑学泰斗”向仲怀院士,他扎根大西南60余载,带领团队完成了世界首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等三大基因组成果,建成了全球最大家蚕基因库,建立了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是我国蚕业科学界迄今唯一的院士和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第一任首席科学家。 向仲怀院士 图源:西南大学官微 值得一提的是,向仲怀院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由此开启了“成为中国研究蚕学领域第一人”的蚕业教育与科研生涯, 不仅为中国蚕学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成为西南大学蚕学建设的领路人。青年的他,崭露头角,发现四川省灾害性蚕病壁虱病病源,填补国内蚕学研究的一块空白;花甲的他,为国家而战,2003年,他带领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研究团队绘制完成世界上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并于次年将成果发表于Science,赶在日本之前,让中国的家蚕研究牢牢占据了制高点;古稀的他,立桑为业,带领团队在全国范围沿着“古丝绸之路”开展了历时3年的调研,摸清中国蚕桑产业生产一线的真实情况,2013年,向仲怀带领团队在世界上率先完成桑树基因组的测序工作,为传统蚕桑业找到新出路。 春茧一枚,丝系西南,如今,向仲怀院士 让中国蚕桑业走上“新丝绸之路”的梦想,在西南大学破茧而出。除了蚕学领域,西南大学发挥农学领域的特色和优势,紧扣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关键问题,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 肉牛研究团队长期扎根重庆丰都,在当地推广肉牛良种繁育与健康养殖技术,推动肉牛产业增收超20亿元,2万多农户通过养牛实现脱贫致富; 魔芋研发团队长期致力于魔芋产业技术推广和服务,帮助川鄂滇黔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推广魔芋新品种、新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20万亩,新增总产值超过12亿元。 扎根于大地的西南大学,把最出彩的论文写在了川渝大地上。

上得了讲台,教得好书

缙云山下,嘉陵江畔,西南大学,于此拔地而立,迎来桃李一堂春。 1906年,“官立川东师范学堂”在重庆成立,成为西南大学的办学源头,一颗教育的种子由此孕育而生。从昔日女子师范的最高学府,到如今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院校之一,百余年师范教育的深厚积淀,让西南大学成为培育“未来教育家”的摇篮。 一大批名师先贤执教于此,春风化雨,躬耕不辍。 “国学大师”吴宓、“大地之子”侯光炯院士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大师,弘文励教,泽被学子,他们用渊博的学识促进了教育发展。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国家教学名师黄希庭,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宋乃庆,全国师德先进个人、五一巾帼标兵黄蓉生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在这里执掌教鞭,孜孜不倦传授真理。 侯光炯院士(左三) 图源:西南大学官微 源源不断的优秀教师人才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传递教书育人的使命。西南大学是全国首批培养免费师范生的大学,每年有超过 2000 名公费师范生从这里出发,走上三尺讲台,四季耕耘, 十多年来西大在27个省区市累计招收了3万多名免费师范生,居六所师范大学之首。2022年,西南大学入选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名师培养基地,成为 全国10个名师培养基地之一,也是西南地区唯一入选的基地。此外,西南大学发挥师范教育、农业教育融合特色,探索建立“教育小院”,师范生进行社会实践、顶岗支教等,使他们既有油墨香又有泥土味。 学科专业,实力一流,是西南大学办好师范教育的底气。西南大学基本形成以教育学、心理学为核心的特色教师教育学科群,2022年, 继生物学入选之后,新增教育学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在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 心理学、教育学排名前5%,位列全国前5。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中,西南大学共 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2个,入选总数位居重庆市本科高校之首。躬身于杏坛的西南大学,铸起西南地区教育事业坚固的灯塔。

西大,什么大?

男女比例大,这里是“稀男大学”。在男女比例上,西南大学有着师范大学的固有特色,女多男少一直是西大的“优良传统”,论如何解决西大女生的脱单问题——“来天生找我吧,这样我们就是天生一对了”。 图源:西南大学微博 体育名气大,这里是“西南体育大学”。光是体育场,西大就有6个,这里不仅留下了西大学子青春的印记,也洒满了奥运健儿的汗水,2021东京奥运会上,来自西南大学的学子为我国斩获2金1银1铜的成绩,网友评论道“这不愧是211高校,这是真‘211’啊”。 图源:西南大学微博 最美是西大,这里是“皇家园林”。西大,四季浪漫,诗意绽放,玉兰花盛开的春天,蓝花楹绽放的夏天,秋天的银杏为文学院的古朴又添上浓重的一笔;西大,欧式建筑和中式建筑共同营造出和谐的美感,法学院被欧式的庄重和严肃点缀,行署楼被爬山虎的生机与活力装扮;还有中国西南部最大的中心图书馆,是西大学子追梦路上的陪伴。 图源:西南大学官微 缙云山下书声琅琅,嘉陵江畔躬耕不辍,西南大学铸就了 “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精神底色;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西南大学秉持着 “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迈向“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愈发沉稳有力。一喜欢本文记得点赞+在看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