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著名作家梁晓声到河南,随身的布包里装了…… 观点

2023-04-15 11:06:58 来源:北京日报

河南日报 | 作者 张冬云 胡春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月14日晚6点30分,74岁的著名作家梁晓声刚刚放下简单行囊,就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梁晓声不是第一次来河南了。此次,他是为2023当代文学论坛暨颁奖盛典而来。

梁晓声说,坐了4个小时高铁抵郑,到现在双脚还未踏上宾馆以外的地面,“一路从车窗看过去,郑州面貌确实不一样了。出现了不止一处地标性建筑,绿化更好了。祝愿郑州人民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梁晓声。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范昭 摄

梁晓声著有数十部文学作品,2017年,长篇小说《人世间》面世,2019年以最高票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2022年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并成为年度“剧王”。梁晓声认为,书籍变成电视剧后,已是独立作品,“电视剧能广泛被受众喜欢,我替导演高兴、替全剧组高兴。我对他们付出的劳动心怀感激。”

电视剧《人世间》被很多年轻人喜爱,连带着原著也重新畅销。当记者问及这部作品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原因,他答道: “亲情友情爱情,在任何年代都是共性和本质的东西。如果能真实地传达出这些情愫,肯定会打动年轻人。”

梁晓声的创作,从早期的《雪城》《今夜有暴风雪》到近年力作《人世间》,都是现实主义名作。这些作品中,都有可爱可亲可敬的“好青年”形象。梁晓声说:“我一直坚持写好青年,即便写群像,其中一定要有好青年,如果没有,那群像也是不可信的。在我的个人成长经历中,除了书籍影响,身边的好青年对我也有很大影响。”

谈及和青年人相处,梁晓声认为,只要自己做人做事有温度有筋骨,大多数青年人还是愿意和你做朋友的。你有温度,他们会回报你温度。

年过古稀的梁晓声依然笔耕不辍,近期出版的新书《父父子子》赢得评论界好评。谈及今后的创作,梁晓声表示,他身体不好,对是否再坚持写作也有考虑,“作品究竟写得怎么样,其实在于内心是不是有饱满的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现在觉得自己从头脑和心灵中向外输出得已很多,头脑和内心留存的有价值的素材和记忆已很少。那么,就可以不写。”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梁晓声担任多个省市的阅读推广大使,每年4月份都是他最忙碌的一个月。 关于读书的重要性,他自言“年年说、处处说”。

作为文学大家,梁晓声正在读什么书呢?

梁晓声拿出随身的一个布包,打开来,里面有3本旧旧的小书,分别是《世界历史人物小传》《外国名作家传》《古今文人轶事》。

翻开《外国名作家传》,里面用黑色水笔重重地进行了多处勾画,“这本书是亨利·托马斯写的,我读书勾画,还和同来的作家葛亮等人讨论,作家把小传记写得这么精彩,是特别值得学习的。”

梁晓声出门一定带书,“刷手机不会给我带来超出书籍的知识或营养。我这次来,带了3本薄的书,可以轮番阅读。”

梁晓声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史如果能伴随着阅读史的话,这个人就是幸运的。书对一个人心性的影响,应该是从儿童时代开始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之后持续的读书,可以成为一个人的专业助推器。

谈及自己的读书生涯,梁晓声自称“有点凡尔赛”,因为他基本不坐班,又不爱玩不爱聚会,对吃也不感兴趣,这就决定了他有大量时间可以读书。梁晓声体贴当下年轻人的繁忙,他说,年轻人一年能读几本书就可以,只要是正规出版的好书,就能开卷有益。对年轻人而言,读书是多了一种爱好,以松弛的态度看待读书这件事,就没有问题了。

梁晓声对河南文学和河南作家都很熟悉,他说:“河南文化底蕴丰厚,也出过多个茅盾文学奖作家。很多河南籍作家都是我的朋友,如李佩甫、刘震云、周大新、刘庆邦等。他们的作品都很好。还有河南的《散文选刊》团结了很多来自基层带着泥土气息的作者,我觉得这件事做得也很好。”

专访最后,梁晓声给大家朗读了《外国名作家传》中的一段文字。柔和的灯光下,梁晓声声音舒缓,眼神清澈。短短的分享,透出一个作家对读书的极致热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